信网11月10日讯(记者 赵宝辉 于晓)每年的11月,对年轻人来说除了囤货买买买,就是等着凑11日“光棍节”的热闹。已经脱单的想着跟另一半过节,单身的则寄希望于浓烈的节日气氛,想要赶紧找到另一半。实际上,在距离11月11日“光棍节”还有小一个月的时候,就有人瞄准了节日商机,参照非诚勿扰“爆灯”的方式,搞了一场线上的“盲盒相亲”。29.9元的报名费算不上贵,可信网记者体验一番却发现,“盲选”遇到真爱的概率太低,花了30块钱到头来只得了两个微信号。
盲盒相亲活动相关要求。(来源:信网记者截图自盲盒相亲活动详情页)
相亲平台给剩男剩女设专场 搞了一把线上“非诚勿扰”
这是一场被主办方称为“熟龄恋人专场”的相亲。参与者的年龄要求在28岁至40岁,这一年龄在相亲市场中算是公认的“剩男剩女”。而基于年龄的要求,这场盲盒相亲还有收入、住房方面的硬性要求,比如要具备购房能力,男士和女士的收入分别不能低于8000元和4000元。不过,信网记者在报名时,只提供了年龄、职业等信息,并没有提交任何能证明收入的资料信息。
10月18日晚上6点,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开始拉群,按照性别分成男嘉宾群和女嘉宾群,等到活动正式开始时,男女嘉宾就在各自的群里看对方的信息。根据活动规则,这场“盲盒相亲”像是一场线上版的“非诚勿扰”——在工作人员发布异性卡片后,女嘉宾看中就可以直接“爆灯”,只有第一个“爆灯”的女嘉宾才能获得男士的联系方式,而且选择“爆灯”的女嘉宾会被移除群聊,不能再为其他男士“爆灯”。
半个小时后,工作人员发布了1号男嘉宾的卡片——一张被模糊处理过的半身照,上面写着年龄、身高和职业这三项基本信息。30秒的“爆灯”时间很快过去,群里的女嘉宾无人“出手”,1号男嘉宾的第一轮“抢拍”以流拍结束。
一连发布了三位男嘉宾的卡片,群里的女士都无动于衷。第四位出场的男嘉宾年龄38岁,是这次相亲里年龄最大的男士,但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卡片上多了“年薪50+”和某高校硕士学历两行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收入和年龄的加持,4号男嘉宾很快就被“爆灯”,成为这次相亲里第一位被选中的男士。
教师男嘉宾被接连爆灯。(来源:信网记者截图自盲盒相亲群)
“盲盒相亲”没开花也没结果 教师很容易被爆灯
“盲盒相亲”一共上线了14位男嘉宾,第一轮里共有四人被“爆灯”。除了高学历、高收入的4号男嘉宾,还有三位男士也被“爆灯”,而他们当中有两个人的职业都是教师。
第二轮“盲盒相亲”只剩下十人。与第一轮相比,这一次女士们的“出手”速度快了许多。也许是第一轮看过了所有男嘉宾的信息,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有可能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心态,想着既然交了报名费,好歹也得有点收获。既然要体验全套的“盲盒相亲”,信网记者也“爆灯”了一回,拍下了11号男嘉宾。在“爆灯”后,工作人员很快将信网记者移除了群聊,而到这个时候,群里的十四位男嘉宾已经有八人被拍下。
不过,拍下男嘉宾并不意味着牵手成功。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给信网记者推送了11号男嘉宾的微信号。可是添加好友后,信网刚做完自我介绍就直接被拒绝——男嘉宾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即墨区,想就近找个女孩谈恋爱、结婚,而在市区工作生活的信网记者显然不符合对方的条件,而聊天的最后男嘉宾还希望信网记者能帮他介绍合适的女孩。
而在男嘉宾的群里,信网记者则是被“爆灯”的那一个。可主动添加信网记者微信的男士在即墨,几个月前刚刚辞职,现在算是自由职业者。“有稳定的生活基础”,这一相亲条件是信网记者在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时就提出的明确要求,显然这位男士的工作状况与信网记者的期待并不相符。
“盲盒相亲”不一定全盲 稍做功课就能猜到对方“庐山真面目”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相亲就是摆条件、做选择,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线上的“盲盒相亲”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物质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一些想要寻找有缘人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摘掉了有色眼镜的相亲。不过,信网记者在体验时发现,这种所谓的“盲选”也不是全盲,因为参与者基本上都在活动主办方的微信小程序里报了名,一些相亲者的信息还是能被猜出来的。
这次“熟龄恋人专场”是在小程序“青岛脱单小红娘”上发布信息的。而在此之前,信网也在小程序上进行了注册,能够看到同样在平台注册过的男士信息。例如,第一轮就被“爆灯”的6号男嘉宾是位教师,虽然工作人员发布的照片是经过模糊处理的,但信网记者依旧通过他的职业、年龄和身高等信息在平台上发现了相似的人,在通过平台照片与模糊照片的对比,也就看到了男嘉宾的“庐山真面目”。同样的,3号男嘉宾和7号男嘉宾的信息也是这样被信网记者猜出来的。
“盲拍也没啥选择了。”这是微信群里一位女嘉宾发出的感慨。虽然“先下手为强”获得了男嘉宾的联系方式,但这位女士对候选的“白马王子”似乎也没有那么满意。
同样的,另一位参与“盲盒相亲”的高先生也对这次尝试有些失望:“我今年32岁了,家里人都催着我赶紧找对象,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连孩子都有了,我自己也着急。之所以来相亲,是认为这样的方式目标清晰、效率高,尽可能获得关于对方真实、具体的信息。”高先生说,“盲盒相亲”虽然形式新颖,在一开始避免了尴尬,但实际看下来效果和作用却不高,“我跟朋友两个人都参加过这种相亲活动,女孩的微信是拿到了,可是双方在学历、家庭这些基本信息上都不合拍,最后都没有结果。”